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lol比赛押注平台有那个 > 新闻动态 > 49年傅作义刚交出军权,就收到林彪的一封信,看后大怒:来抓我吧

49年傅作义刚交出军权,就收到林彪的一封信,看后大怒:来抓我吧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信里头写的,全都是傅作义这几年干的那些反革命的事儿。

傅作义瞅见报纸上的报道,心里头跟炸了锅似的,一下子就绷不住了。他火急火燎地把女儿傅冬菊叫来,气呼呼地说:“得了,来抓我吧!我认罚,啥处分都行。赶紧给我安排个战犯管理的地方。”

【傅作义的崛起】

1895年,傅作义在山西运城呱呱坠地。到了辛亥革命那会儿,他还参与了太原那场轰轰烈烈的起义。

从那以后,我就一直在山西王阎锡山的手下做事。不过,因为我不是五台本地人,阎锡山并没有太看重我,没给我啥重要职位。

但话说回来,真正有能力的人,不管到哪都能展现出自己的光芒。

1927年那会儿,国民革命军一路往北打,北洋政府眼看就要垮了。阎锡山一看这形势,立马做了个决定,他换了旗帜,加入了革命大军。

对华北的张作霖奉系军阀部队搞了个突然袭击,没想到计划落空,自己反而吃了大亏,被张作霖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,一败涂地。

晋军败得一塌糊涂的时候,就剩下傅作义还死守着涿州这座硬骨头城,算是给晋军留了点儿脸面。

张作霖想要拿下那座城池,就让张学良集合了七万大军,想尽各种办法去攻打,连毒气武器都派上了用场。

城里头的傅作义硬是一点儿没动摇,最后没办法,只能答应他不杀那些投降的士兵,让他们走人。

傅作义打完这场仗后,一下子就火了,迅速在中国军界里出了名,成了大家都知道的将领。

但他这样一来,阎锡山就开始防备他了。后来,蒋介石又暗中挑拨离间,对他示好,这让阎锡山对他的嫉恨更深了。

1937年,太原大战那会儿,阎锡山偷偷把太原的主力军队挪到了晋西南那边,就留下傅作义一个人在太原城里死守,成了座孤岛。

傅作义心里清楚,领导这是想让他去当那个“刀”,但想到国家的大局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。

太原保卫战时,傅作义跟日本鬼子拼了命地打。他先把陈长捷、卫立煌这些大官安全送出包围圈,然后自己豁出去了,跟鬼子在巷子里进行了面对面的近身搏斗。

结果,没想到有人瞎传傅作义先跑了,弄得军心大乱,最后事情还是没能成功。

傅作义一看形势不妙,没办法,只能带着队伍往外冲。

太原终究还是落入了敌人手中,但傅作义拼死抵抗,狠狠打击了日寇,让他们没力气再进攻晋西南。这样一来,也算是间接救了阎锡山一把。

傅作义从太原成功突围后,立马赶往内蒙古接着打鬼子。他在那儿取得了好些个大胜仗,比如五原大捷之类的。

不过从那以后,他就离开了阎锡山的手下,慢慢变成了个割据一地的大军头。

在傅作义生活的那个时代,军阀的力量慢慢变弱,大权往中央政府手里拢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。

真没想到,他居然能在那种乱糟糟的情况下,一路摸爬滚打,最后变成了民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军阀,这事儿简直太让人惊讶了!

抗战那会儿,傅作义呆的绥远地界儿,跟贺龙领导的晋绥根据地和陕甘宁根据地是邻居。

傅作义跟共产党走得挺近,老往延安跑,找毛主席聊天,想学学共产党的那套好办法。他还真的把绥远搞得有模有样,大家都夸他,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七路半”。

大家都知道,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蒋介石手下有个得力干将叫胡宗南,他老想着对陕甘宁根据地搞点小动作。

那时候,蒋介石也打算拉傅作义入伙,想让他加入反共的阵营,跟胡宗南联手,从南北两个方向一起攻打延安。

还好傅作义心里有数,没答应那个建议,要不然陕北那边可就难熬了。

抗战一结束,傅作义和共产党之间的不和就渐渐露头了。

日本人战败投降后,华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权力空白。

那时候,老蒋的军队在遥远的大西南,离这边最近的就是共产党和傅作义的人了。

傅作义现在身处内蒙古草原,要是想去中原,那张家口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。

但这个地盘已经被晋察冀那边给控制了。

张家口那会儿是我党在关内手头唯一的大城市,这块地盘说啥也不能丢。

这样一搞,傅作义就被堵在了华北的门口,他的财源也被掐断了。

结果,傅作义在两党之间做决定时,毅然站到了蒋介石那边。

抗战打完了以后,晋察冀这块地方就成了我们党最大的一个老窝,党中央对它期望老高了。

最后,在抢占地盘的时候,被傅作义打得节节败退,先是失去了大同,接着又在张家口吃了败仗。

结果就是,经营已久的华北地区,最终由傅作义接管了。

晋察冀部队,后来被人们熟知为华北野战军。

这个一直以来都被中央看作心头肉的大哥,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却变得没啥动静了。

结果就是被后来冒尖的华野、东野、西野、中野一个个给超过了。

【困守华北】

到了1947年那会儿,朱老总和刘少奇一起去了华北。他们一到那儿,就开始对华北野战军进行全面整顿,包括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各方面。这一整,傅作义的攻势就被压下去了,他被困在了华北那一小块地方,再也没法往中原那边发展了。

要不然,粟裕可就难熬了。

从那以后,华北的战场形势就变了,之前是敌人打我们守,现在变成了咱们和敌人僵持着,谁也拿不下谁。

华北的命运,往后就看东北和中原这两个战场的表现咋样了。

国共两边,谁能在这两个地方占上大头,获得绝对优势,那就能有空去处理华北那边的事儿了。

这时候傅作义可真是左右为难,不管国共两边谁赢了,他都不会有啥好下场。

得说清楚,傅作义他并非纯粹的国民党人,实际上,他算是个地方上的军阀头子。

以前的中原战场上,情况可不是两个大佬在争地盘,而是三家分天下。傅作义虽然势力最小,但好歹也算是其中一家嘛!

由于是三方面力量相互制衡,我们才有了通过外交谈判来实现北平和平解放的可能性和行动余地。

在三方势力中,傅作义所处的位置最为薄弱。对他来说,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国共两边打个平手,这样他就能趁机悄悄壮大自己,慢慢扩大地盘。

要是国共两党在中原或者东北分出高下,那他可就完蛋了。

辽沈战役结束后,国共两边的平衡就被打破了,东北野战军那上百万的战士们,进入关内也就是近在眼前的事儿了。

傅作义一着急,不小心就踩了个军事上的大坑。

为了渡过难关,他把华北的兵力集中起来,部署在塘沽、天津、北平、新宝安、张家口、张北这些大城市沿线,摆了个长条形防线,这招可是深得长官精髓!

傅作义心里琢磨了下,华北野战军人数也就二十万,就算再加上东边林彪的六十万大军,总数也不过八十万罢了!

我手头掌握着五十二万雄兵,还靠着北平、天津、张家口这些大城市,我本人也挺擅长防守的。

可以尝试一下嘛!

只要中原战场的胜负未定,加上粟裕没带着队伍北上对付他,那他就还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。

他决定搏一搏,在中原那片战场上,咱们有八十万大军,对方才六十万,就算老蒋指挥水平再差,跟头猪似的,这仗也不可能打不赢吧?

说白了,要是老蒋真输了,但只要那条长蛇阵还在,他往西边一溜烟就能跑回草原老家,或者往东边一撤,坐上船往南逃,还能去找老蒋汇合。

傅作义心想,共产党那强大的动员本事,加上东野部队刚打完辽沈战役,怎么着也得休整个三到六个月,才能往关内进发。

这时候,淮海战役的战火已经燃起,他手头宽裕,能悠哉地看着局势怎么发展。

傅作义那种犹豫不决的样子,没想到却自己踩了军事上的一个大坑。

首先,你要是打算走,那就麻利点儿,这时候要跑,谁也挡不住你。

再者,如果你要防守,那就盯紧北平天津这块地方,再加上周围的城市作为支撑点,布置一个深深的、一圈一圈的防御带,分层次来防守。

一字长蛇阵那种缺乏深度的被动防守,简直就是往火坑里跳。

说什么打它的头尾巴就跟上,打尾巴头又冒出来,打中间头和尾一起上,这全都是长官的高明见解!

要让一字长蛇阵这种战术发挥作用,有个关键条件得满足,就是敌人的兵力得比你少。这样一来,他们没得选,只能把兵力聚在一块儿,攻你的一个地方。

但话说回来,要是敌人的兵力没你多,那你还死守着干嘛?直接冲上去干他不就完了吗?

要是敌人兵力比你强,他们就能分成好几队,同时打你的头、尾和中间,那你怎么顾得过来?

因此,傅作义那边,守是肯定守不住的,他只能选逃或者投降!

但傅作义显然还没琢磨过这事儿。

远在千里之外的毛主席,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布置里的问题所在。

要是傅作义决定死守城池,那咱们赢定了!

反过来讲,要是傅作义溜之大吉,那对咱们可就没啥好处了。这五十万人马,不管他们窜到哪儿,都会是个大麻烦!

所以,得想办法让他心里那杆秤,在逃跑和坚守之间,更多地偏向坚守那边。

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。

为了让傅作义更加坚定守住大城市的决心,特意安排山西的徐向前暂时放缓对太原的攻势,就像给他留了点喘息的空间。

就连对被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部队,也减轻了打击的强度,这使得傅作义还对中原的战争形势抱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。

在傅作义还没拿定主意的时候,东野的林彪部队迅速行动,闯进了关内,把傅作义想要渡海南逃的路给堵死了。

不过事情出了点意外,东野的军队原本打算悄悄进关,可没想到,他们的先头部队竟然被国民党的飞机给瞅见了,这让傅作义起了疑心。

这时候,要是傅作义豁出去,直接坐船逃跑,他其实还是有可能跑掉的。

东野的主力部队还没到,所以他畅通无阻,没人能挡得住。

不过,除非真的走投无路,傅作义是不会考虑走这条路的。

按照蒋介石历来对待军阀的那股子狠劲儿,他要是往南边跑,那肯定最后就剩他一个光杆儿指挥不了了。

他其实更关心张家口这个地方,因为它算是他回老家的必经之路。

毛主席精准地把握了傅作义的软肋,巧妙布局,让华北野战军看似主攻张家口,实则意在引出傅作义麾下的35军。

35军对傅作义来说非常重要,就像他的心头肉一样。咱们要是能把他们团团围住,那傅作义肯定就不会轻易溜走了。

东野就能顺利进军关中,把塘沽给拦住。

结果,事情到头来就跟毛主席预想的一样,35军被死死困在了长蛇阵中间的新宝安地带。

傅作义面对的一字长蛇阵,头尾和中间同时受敌。他哪儿都想帮忙解围,但最后哪儿也没救成。

想逃却逃不掉,只能被死死困在这座孤城里。

【心战为上】

说实话,要是傅作义被困的那座孤城不是北京,那他八成得去功德林了,跟杜聿明、王耀武他们待在一块儿。

说起来,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还真没见过哪个国军头头儿能像他这样,给我们添了那么多堵!

1948年12月,咱们硬是把傅作义这家伙,困在了北平跟天津这两个孤立无援的城市里头。

咱们现在可以坐下来聊聊合作的事儿了。

不过,傅作义开出的条件相当苛刻,他提出要建立华北的联合政府,想和共产党站在同一高度对话。

但毛主席和傅作义打了好多年的交道,他对傅作义这个人心里头门儿清。

他清楚傅作义有两个喜好,一是惜命,二是好名。

毛主席在整理国民党战犯名单时,特意加上了傅作义,因为他觉得傅作义是急需团结的重要人物。

在普通人眼里,这么做说不定会把傅作义给惹急了,让他做出过激举动。

其实吧,事情正相反,这么做只会让傅作义变得更加听话。

起初,傅作义心里头确实窝了一肚子火,他琢磨着共产党肯定不会轻易饶过他,心里还打起了小鼓,琢磨着要不干脆跑到南京去,跟老蒋那儿一五一十交代清楚,说不定能得个从宽处理。

不过,他身旁的共产党员赶紧跟他解释,这其实是为了他好。把以前的过错都摆出来,目的是为了在将来不用流血就能攻下城池时,能洗掉骂名,用功劳来抵过错。

傅作义一听,明白了事情的原委,发现自己并无大碍,心里那好不容易提起来的一股劲儿,瞬间就没了。

接着,很自然地就把重点从琢磨怎么建立联合政府,转移到了怎样立功赎罪这事儿上。

得承认,毛主席那招空手套白狼,真是太绝了!

为了推动这一策略,即利用罪行促使对方投降,毛主席甚至采取了非常规手段。他亲自撰写了一封信,以林彪的名义发出,信中详细列举了对方的种种不当行为。随后,这封充满指控的信被前委直接转交给了前来协商的邓宝珊手中,这无疑给谈判增添了几分复杂的色彩。

但因为两地有时间差距,所以当信从西柏坡辗转到天津前线时,傅作义早就打算投降了。

邓宝珊怕惹出麻烦,就把信交给了傅冬菊让她藏着,所以傅作义压根不知道有这封信的事儿。

1月31号那天,北平城里的国军开了城门投降,这座古城就这么平静地解放了。

傅作义在得知某些消息后,内心深感不安与慌乱。他误以为共产党方面会有不利于他的举动,仿佛感受到了某种“卸磨杀驴”的威胁。

说实在的,我们还是用的老办法,写这封信就是为了给傅作义提个醒。

虽然我军已经进驻城里,但城外傅作义的军队还是整整齐齐的,城里也还有好多乱七八糟的势力没搞定,所以傅作义还是有可能搞出点事情来。

后来毛主席到北京时,他并没直接进城,而是先在城外的香山呆了阵子。

北平一解放,傅作义那可是出了大名,这家伙毕竟是个厉害角色,威望高但不怎么讲情面。要是他在那些夸奖声里飘飘然了,说不定就会搞出点啥新花样,趁机多要点好处。

有时候,得给他来点实际的,让他清醒清醒,看看眼前的状况。

没过几天,林彪、罗荣桓、聂荣臻真的约了他一起吃饭,明明白白地告诉他,他们并没有想过用完人就扔。

这是对你之前经历的一次回顾,好让我们之后的合作更顺畅。

老傅,你的账还没还清,得老实点配合,别搞出什么乱子来!

#图文打卡计划#